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商业资讯 >  
【清代咸商】咸宁县商会会长——周有忻
来源: 云上咸安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10 09:55:12


【资料图】

周有忻,字吉谱,号振华,又号佑新,系马桥镇四门楼人。生于清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殁于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,享年49岁。

周有忻幼读蒙馆数年,后学得皮蛋制作手艺,白手起家,日积月累。至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在咸宁县城自购店面,创办“周福泰”大型商号,渐成为民国时期咸宁富商之一,被公推为咸宁县商会会长。具体事迹有其子为其写的谱赞。抄录如下:

家严有忻公,乃吾祖文金公六子中之次子也。因家贫,幼时即过继本族玉屏殷实人家文银公为嗣。由此,家严得以就读蒙馆数年。

家严志向高远,惟学是勤。家严并不甘心在小小山村里子承父业,做个耕田耙地衣食不缺的作田人,自幼即立志要做个出人头地的人物。他虽文化功底不算总高,然而却天资过人,聪慧异常,辍学后即拜师从商。虽然学的是做皮蛋这样一项再普通不过的技艺,然而他坚信“三十六行,行行出状元”这一真理。由于他勤奋刻苦,不但很快就习得了做皮蛋的基本技艺,而且专心致志地对其进行研究,大胆创新,结果独创出一手精制皮蛋的绝技。其所制皮蛋色、香、味都与众不同,一面市即致满城轰动,求购者宛若星云。由此,他白手起家,自主经营,披艰历险,含辛茹苦,生意日益红火,积累日渐丰厚,并以滚雪球之势,不断拓展业务,广纳财源。人到中年,终在咸宁县城中城觅购店面,将经营范围扩展到酿酒、碾米、酱园、糖果、布匹、日用百货、窑磁等诸多商品门类,独树一帜,创立起“周福泰”大型商号,成为咸宁县城内数得着的富商之一。承蒙全县商界信赖,家严被公推为成宁县商会会长。

家严商招高超,惟民是本。家严平步青云之诀窍,从其经常告诫员工的箴言中可见一斑:“做生意须秉持货真价实,买卖公平,薄利多销,取财有道的原则,使民众和商家共同受益。”正是以自己的行动而赢得了口碑载道,故而其生意得以星火燎原。曾经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插曲:1934年某日,湖北省总商会在省城武昌聚会,因当时的咸宁县乃一贫穷小县,会议主持人将家严安排在很靠后的第九排就座,当然也没有安排他在会上演讲。会至中途,当一些大县、富县的豪商巨贾在演讲中纷纷大肆宣扬厚利求财,以求速富的理念时,家严在一片附和声中忽然击掌而起,力排众议。他口若悬河,侃侃而谈,旗帜鲜明地提出,商家决不可杀鸡取蛋,而应当放水养鱼。他以剥茧抽丝之法,用由浅入深之言,深刻地阐述了自己一贯奉行的薄利惠民,培植民力,拓展商源,双方受益的经商之道,有理有论,有根有据,直说得满堂鸦雀无声。一番话语毕,突然满堂喝彩之声如春雷滚滚,经久不息。会议主持人哈哈大笑,撩袍离座,一路小跑,直奔家严座前,双手拱请家严前往第一排贵宾席就座……

家严人品高尚,惟德是崇。家严致富不忘根本,仍然一如既往,自己和家人生活都很节俭,布衣蔬菜,不治家室,鄙视奢华。另者,尤重慈善。对于修桥补路之举,向来是有求必应。一向济困扶危,乐善好施。尤值一提者,1931年,咸宁县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洪水,山区山洪暴发,灾情十分严重,十里八乡逃荒的灾民蜂拥入城。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,蓬头垢面,饥饿难忍,乞讨无门。家严见此情景,仗义疏财,义无反顾地带头赈灾。每日拿出数十担粮食,以大米和大豆各半煮饭,在几处城门口施舍,以饱饥民。而且与灾民同戚,严令家中妻儿老少包括店内员工和他自己一样服食豆米饭,任何人不得特殊。其间,个别子女实难下咽,口出怨言。他便以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、“人渴如己渴“、“人饥如己饥”的道理劝导说服,使全家上下都能与灾民一样共患难。这一举措,在县城内外获得了广泛赞誉。

家严气节高贵,惟国是忠。他没有媚骨,有的是忠心。日寇侵华期间,“周福泰”的店铺和住宅全部被日机轰炸坍塌,万贯家产,变成废墟。在日寇兵临城下之际,家严坚决不做日寇顺民,立即率全家离城避难于城郊之徐胡村,以蓄精养锐,待机复仇。日寇侵占咸宁县城后,敌酋特派出翻译传话并四处张贴散发传单,扬言“如果周有忻出面维持,皇军即可发布安民告示”。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敌人的用意是请家严出面担任敌伪维持会长,以期借其声望,收买人心。家严得此消息,怒不可遏。本欲亲临敌处,以死明志,经亲友再三晓以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的大义,家严才打消此念。他为避敌锋芒,预防不测,立即率全家连夜转移至远离县城的周榨村。其后,日军每一逼近,家严亦即迅速转移新地,先后到过四门楼、嘉鱼县的王家店、窑嘴、周百谷等地。由于辗转折腾,全家一贫如洗。家严为生活所迫,只好挑起货郎担,沿村叫卖,赚点蝇头小利,供全家老少半饥半饱地艰难度日。记得全家在周百谷村时,有人告之驻官埠桥的日军已探悉家严的隐身之处,有可能来此地追捕。次日,家严决定趁天亮之前即率全家转移新地。不料凌晨之际,在出行途中瞥见远处有三名日军骑兵飞奔而来。家严当即跳下根高的田埂。虽避过了日军的追捕,然他却由此中风,不幸一病不起。临死也未屈服于日寇的铁蹄之下,最终保持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高尚情操。

((文字来源:《清代咸商》刘世凤 著 编辑:孟涵 责编:陈妮娜 编审:熊鸣))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